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召开十九大期间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是脱贫一个重要渠道,要对乡村旅游要做预测和分析,如果市场趋于饱和,要提前采取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习总书记提到的要预测、要分析,其实就是要对这个市场进行消费者未来需求的预先判断,预测最终的目的是科学准确判断事实,让决策者产生思路清晰的决策行动,这些决策不仅仅适用宏观经济层面,更适用于微观商业运营层面。
但是不少人谈起预测的理念和方法往往不是没有意识就是一知半解,一方面有以下几种误解,一方面又常常为自己拍脑袋所做出的决策结果所扼腕叹息,而预测的不准确、不智能、不及时往往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大量堆彻,而决策质量的忽高忽低往往带来了决策的极不稳定,同时不能提前做好资源准备又会导致临时抱佛脚的情况,直接造成供应链的整体成本高企不下、效率极低。
对于预测常见的一知半解和误解如下:
①预测不靠谱,没人能预测的准,除了上帝;
②预测是宏观领域的事情,操作层面不需要预测;
③过去发生的事情未来未必发生,既然需求不确定,又何必预测;
④预测好像太难了,不知道怎么入手。
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准确的预见未来?我们学会思考世界的复杂性、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发展的动态性,科学预测的准确性能远超运气以及人拍脑袋的决策结果。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获取收据—分析数据—建立模型—预测未来”的过程。
预测貌似很神秘,但实际上预测理念和技术已经运用到了商业的方方面面,从淘宝网站能够预测我们很可能购买的产品类型,从华为在Mate10上市前所做的大量预测工作以确保后端的产能安排和元器件供应采购,从肯德基中国运用天气数据来指导自己冷热饮的备货计划,从中国民族手表企业品牌运用商品画像和门店画像来预测时尚品手表的未来销售预测,这些都说明预测在各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下面的三个具体案例,更说明了预测理念和技术的应用在国际和中国范围内蓬勃兴起。
沃尔玛公司通过数据挖据发现了一个规律:在发布恶劣天气预警之后除了电池、饮用水、罐头等应急产品热销之外,草莓酱馅饼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未来验证这一发现,沃尔玛在几次恶劣天气预警来临的时候,从不同的仓库调拨了大量的草莓酱馅饼到灾害可能发生的城市,结果这些产品被抢购一空。
洛杉矶警察局开发了“预测式警务”的模式,是指犯罪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有可能做到“准实时”,因此在将来可以用于提高预测、预防和响应犯罪行为的效率,这意味着警察可以“提前了解,提前准备”。
众所周知,在特定的区域内,犯罪的类型、时间、位置等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
例如西雅图一半的犯罪行为都集中在该市4.5%的街道上,普通的警察凭借这丰富的经验其实也都知道这些街道是热点地区,但是无法准确的为这4.5%的街道进行动态有效排序并布置警力,因为这会超出人的脑容量,而凭借预测算法则可以动态、实时并且无限量的预测犯罪热点街道并提前配置警力资源,预测